大腦開始萎縮「走路會知道」?如果出現「5種狀況」速速就醫!


我問他:「你有沒有覺得記憶力下降?」他搖頭:「沒覺得,就是走路越走越慢。」這就是腦萎縮的「狡猾」之處——它不像腫瘤那樣突兀,也不像感冒那樣明顯。


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,高壓工作、睡眠不足、長期酗酒、糖尿病、慢性炎症,都是腦萎縮的「催化劑」。腦萎縮的發病門檻,已經越來越低,越來越年輕化。說到腦萎縮,很多人都會問一句:「是不是沒得治?」


Advertisements

腦萎縮雖難治,但絕不是沒救!首先你得明白一點:大腦有「可塑性」,哪怕部分區域已經萎縮,只要其他區域還健在,它們就能補位。怎麼補?靠藥物、靠鍛煉、靠認知訓練。


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包括多奈哌齊、石杉鹼甲、美金剛等,它們作用機制不同,但目標一致——延緩神經遞質的消耗,維持大腦的通訊效率。除了藥物,更不能忽視的是運動。一位70歲老太太,三年前確診為輕度腦萎縮,走路搖搖晃晃,醫生建議她做「跨步訓練」和「平衡操」,她堅持每天練習。去年回診,腦萎縮進展幾乎停止,連醫生都驚訝。


Advertisements

很多人把腦萎縮等同於「記憶力下降」,其實這是最大誤區,它是整個身體的「中控系統」在退化,會影響你的行走、吞咽、睡眠、情緒,甚至影響你的「性格」。額葉萎縮的人,可能變得衝動、冷漠、不顧後果;顳葉萎縮的人,可能突然開始「亂說話」、情緒大起大落。


Advertisements

別再用「記性還行」來衡量大腦健康,走路、說話、社交、吃飯、睡覺,統統都和大腦有關。有些人可能會說:「我媽有腦萎縮,我是不是也逃不過?」我告訴你:遺傳是風險,不是命運。就像高血壓、糖尿病,確實有家族傾向,但決定你是否發病的,是你怎麼生活。


多讀書、多運動、少熬夜、控制三高、保持社交,好習慣是對抗腦萎縮最好辦法。現在還有各種早篩手段,比如頭顱磁共振、神經心理測試、腦功能評分量表等,都是發現早期腦萎縮的重要工具。

  

當你發現自己或家人走路變慢、像踩棉花、沒方向感時,別再說「老了正常」,這可能是大腦在發出求救。腦萎縮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沒有警覺,從今天起,盯住自己的每一步。因為你的大腦,真的寫在你走的每一步。

  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