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大尼姑島!島上住著「2萬名修行女」 天黑不準出門「好奇觸碰底線」後果震驚

都市裡,繁華盡染,白天的喧囂中夾雜著些許期盼;霓虹外,看不到的夜色里裹挾著多少焦慮辛酸,當今社會,步履匆匆,日異月更,但誰又能想到在遠離這燈紅酒綠的現代都市中,還有一處真正的凈土仍存於世——它就是覺姆島

覺姆島是亞青寺下轄的修行地,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白玉縣,它位於高原之上,所處的地域海拔高度在4千米以上,所以說若想進入覺姆島,需要越過荒蕪的草原和兩座四千米的高山。

青亞寺包括了覺姆島和對岸的扎巴島,這是一座特別的寺廟,依靠四川獨有的地勢依山傍水建造而成,氣候適宜,溫潤可人。

如果有幸來到這裡,遠遠望去,紅紅的小房子整齊排列就好像童話世界里的精靈屋一樣。

如果時間合適,你還可能會看到一群身穿紅衣服,統一髮型的尼姑出行,場面十分震撼,乍一看,就像是一條條紅絲帶,隨風飄動。

「覺姆」一詞來自藏語的音譯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尼姑」,此外,也有「女修行者」和「聖女」的意思,而且由於覺姆島接近藏族人民的居住地,所以大部分的修行之人都是藏族人。

這座覺姆島是名副其實的尼姑島,即使有少量男性,也是10周歲以下,因此大家都對這個神秘的地方產生了嚮往之情,但無奈這裡戒規森嚴,這裡作為旅遊之地也是近些年才有的事,並且只允許心無旁騖的女性遊客進入。

在這座島的對面,有一座和尚島,在這座島上沒有任何女性,在這裡他們被稱作「扎巴」,尼姑島和和尚島被一條叫做昌曲河的河流一分為二,這兩座島之間一般是沒有要求的,即使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幫忙,對方也會在天黑之前離開。

雖然亞青寺中的人數很多,但他們也是十分嚴謹的,為避免不必要的意外,這裡的住持會對前來修行的僧尼都會發放修行證書,有了這本證書,他們才可以在這出入修行。

對現代都市的人來說,尼姑這個詞是那麼的遙遠和陌生,但在她們的世界中,也有屬於自己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。

這裡沒有電,沒有網,沒有鬧鐘,沒有手錶,他們每天根據太陽來判斷時間;做飯或吃也是自己去河邊打水,有時一個人扛不動就叫來別人一起幫忙,但他們也沒有喊過一句累;洗衣服也是和古人一樣在河邊跪著敲打。

那她們的具體生活是怎樣的?

在這裡,覺姆每月都會有三百元的經費,他們可以選擇拿著這些錢去食堂就餐,或者去集市上買菜自己回來做,但他們是絕對禁止吃肉的,這是一個僧人最基本的底線。

她們所居住的房子也不像我們平常人所居住的那樣,她們房子的高度普遍在一米多或兩米,對此有人會產生疑惑,這樣矮的房屋難道不會碰頭嗎,其實房屋對於覺姆來說,就是一個睡覺和打坐的地方,所以完全不會她們的生活造成影響。

而且秉持著自力更生的觀念,她們的房子也都是親力親為的,建房所用的材料都是自己去找的,房間里的內部設施也是非常簡單,只有一張床,一把椅子和一個用來打坐的墊子,完全符合修行人的特性。

覺姆的著裝更是簡單至極,一年四季都披著她們的紅色僧服,縱使這件服裝在夏季讓她們感到悶熱難耐,冬季又不敵風寒。

之所以著裝紅色,是因為紅色在藏族佛教中代表著神聖、純潔,但比起耀眼的衣服,她們臉上的神情更能表達這重寓意。

由於覺姆畢竟是女人,所以她們也會在房間里簡單的裝飾一下,例如,用小礦泉水瓶或火柴盒去栽種一些花花草草,使房間看起來更有生機一些,也好修身養氣。

如此聖地,戒規也是十分嚴格的,三餐絕對不可以有葷類,需要購買的東西必須在白天準備齊全,晚上是絕對不允許外出的,雖然這裡戒律森嚴,但這恰恰也給了潛心修行的人一個絕佳的修身之地。

制定天黑不許出門的規定,原因有二,其一,人都有追求安逸享樂的本性,修行者們也是如此,他們自知如果不和外界俗世的干擾斷絕徹底,自己不會真正靜下心來進行真正的修行。

其二,這麼做是為了故意降低修行者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準,以便真正達到苦修的根本目的。

這裡的覺姆有各種各樣的人,當然也包括單親媽媽,這裡雖然規矩很嚴,但也並不是冷酷不盡人意,考慮到有些前來修行的人有些擔任著單親媽媽的角色,所以這裡有規定:10周歲以下的孩子(無論男女)可以跟著媽媽一起前來修行。

當然,雖然是孩子,但這裡的規矩不能破,無論多大的孩子,他們的一日三餐也都是素食,不會出現一點葷腥。

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因為年紀小,又不懂得那麼多規矩,在一次自己很饞的時候,就問母親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吃肉,母親趕緊捂住了他的嘴巴,並張望周圍有沒有人聽到。

然後告訴他,這裡的人都是吃素食的,在這裡永遠也不會出現沾染葷腥類的食物,男孩記住了母親的反應和說的話,以後再也沒有問過此類的話,並自覺融入大家,成為真正的「素食主義者」。

當單親媽媽所帶來的孩子達到10周歲的時候,女孩會留在覺姆島,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的覺姆,日常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。

而男孩就不一樣了,他們首先要經歷分別之苦,去到對面的扎巴島,跟著那裡的和尚一起修行和生活。

小小年紀就離開了母親,又從一個周圍滿是尼姑的地方到了一個身邊全是和尚的環境中,他們自然會不太適應,沒準還會耍小孩子脾氣。

但隨著日子的消逝,以及周圍年長的和尚的幫助撫慰,他們也會慢慢適應這裡的生活。

並逐漸幫著和尚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例如在他們建房子的時候跟在他們後面撿一些瓦礫、石塊,在慢慢的幫忙中,他們逐漸成長,漸漸地成為一個真正的扎巴。

也會慢慢淡化對母親的想念之情,從分離的那天起,母子倆就註定要進行兩種生活,期間也不太會見面,即便又偶然的機會相見了,迫於規矩,兩人也不會進行太多的交流。

對於這種現象,對常人可來說可能會覺得這是強迫他們斬斷親緣,未免有些太不盡人意了,但這對於修行教徒來說卻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。

因為佛教講究四大皆空,佛教徒要斬斷七情六慾,真正做到內心「空空如也」,這樣的分別對他們來說是一項考驗,更是一種歷練,經此一番,他們的內心都會更加淡然,對佛教的參悟也會更上一個層次。

覺姆在這裡的修行什麼?

身為修行者,前來修行是她們來到的最終目的,她們的第一節修行課是「轉山」,在佛教中有「佛山」的傳說,據說若是修行人找到神山,並圍著它轉一圈就能凈化心靈,洗去一生的罪孽,圍著它轉10圈,就能免去輪迴之苦。

接著,她們會在此集體誦經,若有幸路過,你會聽到混亂而又空靈的聲音,經過一番洗禮后,整個身心都彷彿得到了洗滌,在修行者眼中,人間的苦難都是又定數的,她們通過清修多經歷苦難,人間的百姓才能少經歷痛苦。

到了每年的11月份,她們就迎來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——閉關修行,但是,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閉關修行的。

想要獲得這個資格,必須順利通過亞青寺大師考核,否則即使在房間待夠100天,也無法頓悟到佛法中精深的修行方法。

獲得修行資格的修行者會去山上指定的房間里閉關,由於正值冬季,房屋簡陋,她們往往和寒風相伴,還會迎接漫長的孤獨感。

為了保證她們的身體健康,大師也會格外注意,如果氣溫實在過低,她們就會給覺姆準備幾件禦寒的衣服,以免她們被凍傷,並且還會偶爾為她們安排一次體檢。

閉關完成後,覺姆們都會等待一個結果,那就是有沒有獲得阿秋喇嘛的「修行認可證」。

在獲得認可證后,修行成功的覺姆可以選擇留在這裡繼續修行,悟得更高深的修行之道,她們也可以選擇離開,收拾收拾回去。

不過對於已經來到這裡的覺姆來說,她們又能回到哪去呢,所以大部分的覺姆都會選擇留在這裡繼續修行,讓自己的身心都獲得更高的升華。

這裡的阿秋喇嘛是誰呢?

提到阿秋喇嘛,在這裡就不得不詳細介紹一下,阿秋喇嘛其實是亞青寺的創建者,阿秋喇嘛曾經被色拉陽智尊者肯定在佛法上有大智慧,還獲得了尊者的所有佛法思想和許多深妙的口訣,後於1985年在此地修建亞青寺,傳授他所學的佛法。

在接下來的幾年中,他還陸陸續續開鑿了達科空行洞、察果白崖神山等聖地,此外,他還將自己的心得傳授給他的兩位愛徒及其他弟子,他從不吝嗇自己所學,傳道授業,孜孜不倦。

在他圓寂后,兩位弟子又將佛法傳授給座下弟子,將佛法的奧義散播給虔誠的弟子,讓他們終身受益,有的弟子在獲得傳授后感到醍醐灌頂,獲得安身立命的道理。

他們傳授的佛法很高深玄妙,因此慕名而來的弟子越來越多,在精神上獲得「解脫」的人數也越來越多,對他們來說,從來不會覺得在寺廟裡求佛是一種苦罪,而是對自己的一種救贖。

這裡的修行者,無論是尊者、喇嘛還是弟子們,都以佛為人生的信仰,都自願將佛的慈悲與深刻的道理傳播給世人,以此普度眾生。

這樣一個佛教氣息濃厚,自然淳樸的地方,自然吸引了不少旅遊愛好者、佛教中人,這也是亞青寺逐漸成為旅遊聖地的原因。

但旅遊業的發展,經濟的繁榮並沒有擾亂覺姆們平靜的生活節奏,她們仍然身著紅色僧袍、身居矮小「精靈房」,日常轉山、誦經、閉關,這裡彷彿早已不只是修行地,而是恬淡內心的蝸居處。

還有個覺姆曾經開玩笑說:「過了十幾年苦日子,第一次覺得自己過得有意義。」

寫到最後:

當今世界壓力重重,資本、內卷、快節奏、房貸、車貸、家庭,我們總是心裡藏著疲憊和委屈,表面卻在努力地討好生活。

人生完美的事太少,一切隨緣,生活嘈雜,鬧市喧囂,我們的心靈深處需要有一方凈土,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,世間千般擾,唯有靜安心,除去浮躁,修身養性。

而身處覺姆島的僧人們正是在海拔高處守護住了自己的那份寧靜,她們總是一幅恬靜、端莊的模樣,身上帶著超凡脫俗的慈祥與善意,充斥著虔誠與純粹的氣息。

她們堅守信仰,用信仰支撐著自己在天地間的那股精神力量,她們的靜是看淡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,是充盈內心世界的良方,她們在這喧囂的世界,為自己時而浮躁的心靈供養了一方凈土。

哲學世界中將人們分為唯物和唯心兩大派別,而覺姆們無疑自然是最尊崇自己內心想法的那類人。

或許在這個唯物主義觀主宰世界的社會中,大部分人會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,認為這種苦修就是折磨自己,是在與自己作對。

但對虔誠的佛教教徒來說,這個世界上的苦難和幸福都是有定數的,為了普渡世界,她們選擇了用最簡單笨拙地「苦修」方式去感受苦難,希望將更多的幸福留在人世間。

且不說這種做法是否順應人類文明發展,但就試問人間能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世俗的一切,選擇一方寧靜之處,沉下心來追求心中所想,就這份堅毅和決絕以及不顧世人的眼光的勇氣就值得我們尊敬。

而且她們也懷有「只帶一顆心來,不帶半棵草去」的奉獻精神,她們這麼做也不全是為了自己,也是想通過自己來盡量地消除世間的苦難,留下更多的美好在天地間,所以我們更應該尊重她們的信仰。

身處都市中的我們,面對這樣的樸素恬淡的生活或許也不免往之吧,我們也或許幻想過在大草原上擁有一座自己的帳篷,在森林深處有一所自己的木屋,享受一段不被人打擾的生活,但真實的現實生活又把我們從「桃花源」中拽了出來。

這種想法很正常,誰不想擁有一段沉靜的空間來享受自己呢,但或許追求寧靜不只這一種方法。

我們也可以拿一把墊子,在一處方寸之地中享受片刻的寧靜,與內心深處的自己來一場親密的對話,與高高海拔上的覺姆來一次心靈的碰撞,讓自己來一次「真正的修行」。
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