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新型婆媳關係」正在流行!做好這「3點相處之道」婆婆不為難 老公不偏袒:兒媳不委屈

婆媳矛盾,一直是家庭內部亘古不變的難題。

作為被丈夫鏈接的兩位女性:

一位是前半生有養育之恩的母親;

一位是後半生攜手白髮的妻子。

本該是其樂融融的一家人,卻總是因立場不同,劍拔弩張。

各類影視作品,也總喜歡將這樣的生活細節放大:

或是婆婆對兒子的佔有慾,對兒媳婦的刁難;

或是兒媳婦先是忍辱,然後逆襲「奪權」;

抑或夾在中間的丈夫,上演著「和稀泥」「護妻」「媽寶」等角色。

樂此不疲。

可近些年,隨著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,以及思想的覺醒,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自溺於這樣的關係,甚至探索出了新的解法:

婆婆不為難,兒媳不委屈,老公不媽寶。

堪稱「新型婆媳關係」。

婆婆不為難

網上有個問題:婆媳關係為什麼如此困難?

有個回答這樣說:

「一輩子卑微的婆婆,唯一能夠行使權力的就只有兒媳。第一次品嘗到權力的滋味,所以都不知道怎麼當人了。」

婆媳矛盾之所以根深蒂固,只因:

它不只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,更是一種長久以來的權力結構。

當委屈多年的媳婦終於熬成婆,面對新一代的兒媳婦,她們覺得自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,那些受過的痛苦需要發泄到另一個人身上,才算完成了轉移。

如果這時丈夫還不幫助妻子,那麼婚後的生活簡直不堪忍受。

前幾天,網上看到一個離譜視頻。

視頻中,有位婆婆把兒媳壓在身下數落,嘴裡還不停說著嫌棄女方家人的話。

躺在身下的媳婦已然放棄掙扎,心如死灰。

據悉,兒媳及其娘家人長期被婆家人看不起,總是被欺負。

兒媳生完孩子後,丈母娘跑來照顧女兒,結果被女婿打了一頓。

還沒等孩子再大點,女子丈夫就著急出國讀博,丟下一對雙胞胎給妻子照顧。

婆婆瞬間成了家裡權力「最大」的人。

所以,才出現了視頻中,婆婆毫無忌憚地把兒媳壓在地上數落的一幕。

看得讓人氣憤。

我們都知道,「把兒媳當女兒」「把婆婆當媽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。

身為婆婆,就算做不到對兒媳熱情,最起碼要做到互相尊重吧。

踩在媳婦頭上作威作福,不僅擾亂家風,令人鄙夷。

更有甚者,還會構成人身傷害,等待法律制裁。

所幸,並不是所有人都跟視頻中的婆婆一樣。

跟一位同事聊到她的婆婆。

她說,自己很幸運,遇到了一個好婆婆。

每次見面,都誇她氣色很好,會打扮,很漂亮。

跟老公一起買房時手頭緊,婆婆知道了,毫不猶豫拿出自己的大部分積蓄,支持小兩口的新生活。

生孩子時,婆婆一整夜沒睡,焦急地在產房外等待。月子里,每天飯菜都不重樣,想盡辦法做好吃的給她。

她跟老公爭執時,婆婆不僅跟她站一起,還告訴她:

男人,就是不能太慣著。

最重要的是,婆婆從來沒有以自己的身份,打壓兒媳婦。

相反,無論她想做什麼,婆婆都是堅定支持她的那個人。

她說:「婆婆簡直比我的親媽,對我還好。」

她無比慶幸,自己有個通情達理的好婆婆。

很認同網上的一句話:

愚蠢的婆婆才會宣誓她在家中的位置,對兒媳各種不滿、挑剔,弄得家裡雞飛狗跳,兒子左右為難,天天上火。

明智的婆婆會對兒媳很好,從來不為難兒媳,因為她知道,只有兒媳好了,兒子和孫子才會好,這樣的家庭才會幸福;

有個好婆婆,婚姻起碼成功一半。

好老公千篇一律,好婆婆才是千載難逢。

媳婦不弱勢

網上看到一則帖子

一位90後小姐姐,講述自己和婆婆間因「一杯豆漿」引發的「戰爭」。

有段時間,婆婆早上沉迷做豆腐、豆腐腦。

因為帖主不喜歡豆腐腦,就說想喝豆漿。

第二天起床後,看到婆婆留了兩碗豆漿,一個大碗,一個小碗。

這時,姥姥起床了,覺得有點餓,豆腐腦還沒好,蒸餃也不想吃,就把那一小碗豆漿喝掉了。

然後姥姥對孫媳婦說:「不好意思啊,我把你的豆漿喝掉了。」

一碗豆漿而已,帖主並不在意。

就對姥姥說:「沒關係的,您餓了就先喝,不是還有一碗嗎?」

沒想到姥姥跟婆婆聽到這句話,竟然異口同聲地說:「那碗是XX(帖主的丈夫)的。」

帖主解釋自己生氣的原因有二:

第一,僅僅是一碗豆漿,為什麼姥姥喝掉的那碗必須是孫媳婦的;

第二,在家裡生活水平尚可的情況下,婆婆每次都會偏心老公。

比如,盛好的雞湯,有雞腿的那碗每次就是老公的;

再比如,婆婆炒了青菜,菜葉子總是夾給兒子吃,留給兒媳婦吃菜幫子。

誠然,婆婆偏心兒子,是人之常情。

要是在婆婆自己家裡也就算了,但現在是在夫妻倆的小家裡。

要知道,原本帖主家與婆婆家距離是非常遠的。

基本上一年見一次,一次待兩周。

生完兩個孩子之後,也都是她一個人在帶。

後來,由於工作的關係,兩家住得近了之後,婆婆就想盡辦法住在他們家不走,還把老公的姥姥接了過來。

面對婆婆的偏心,帖主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剛開始都是一直忍讓著。

但當婆婆對待孫子、孫女的態度也出現明顯偏差時,帖主忍受不了了。

立馬懟了回去,然後打電話給老公,把前因後果說了一遍。

最後,甚至直接給兩位老人買了車票,送她們回了老家。

留言區直呼「大快人心」。

來源:全景視覺

帖子中的婆婆,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:

重男輕女,區別對待。

好在媳婦並不是傳統的兒媳,沒有一直軟弱可欺,而是勇敢反擊,設定好自己的底線。

婆婆跟兒媳之間的關係,本質上,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:

你表現弱勢,對方就會肆無忌憚;

你顯得強勢,對方才會有所收斂。

其實,婆婆和媳婦本就毫無血緣,一開始也談不上有什麼情感。

若不是因為同一個男人,可能就是兩個毫不相關的陌生人。

婆婆對媳婦視若親生,是幸運;

婆婆對媳婦有所保留,才是常態。

反之亦然。

所以,請記得:

設立底線,才能自我保護;放低期待,才不會患得患失。

老公不「媽寶」

其實,上面說的這些,都是表面問題。

更深層次的問題是:

夾在中間的老公(兒子),沒意願、也沒能力處理問題。

在婆媳問題上,老公會不會、能不能解決好問題,婚姻的結局會大不相同。

網友@敏敏 講述了自己的婚姻故事。

敏敏跟老公結婚沒多久,婆婆就以家裡不熱鬧、想要照顧兒子為由,強行住到了兒子家裡。

沒辦法,敏敏只好勉強同意。

沒想到,這個決定成了噩夢的開始。

周末早晨,敏敏想睡個懶覺,結果婆婆關門、拉椅子的聲音巨大,吵得她根本睡不著。

敏敏只好蒙著被子睡覺。

婆婆見狀,連門都不敲,直接進了敏敏的卧室,邊「打掃衛生」,邊嚷道:

「誰家兒媳婦天天賴床不起,早飯不做,也不收拾家裡衛生。」

敏敏很無語,拉開被子說:

「媽,今天是周末,我也上了一周班,我睡個懶覺礙著誰啦。冰箱里有麵包、牛奶,要是餓了就去吃。」

婆婆沒好氣地說:「這就是你作為兒媳婦的態度嗎?」

還有一次,敏敏做好了飯,喊大家吃飯。

婆婆剛坐下就把碗往前一推說「不想吃了」,然後就開始數落敏敏沒有禮貌,不懂尊重長輩,飯也不知道給她盛。

知道的曉得這是婆婆,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老佛爺。

來源:全景視覺

面對婆婆的刁難,敏敏望向丈夫,發現對方又是習慣性地躲閃,甚至眼神示意她忍著點,根本不敢有任何錶示。

每次都是這樣。

敏敏也不樂意了:「我也是家裡寶貝著長大的,在哪裡受過這種委屈啊,我擔待她誰來擔待我?」

一氣之下,敏敏搬回了娘家住。

其間,老公接了她好幾次,他們也聊了很多。

最終為了小家穩定,老公決定把母親送回家。

家裡這才恢復了往日的寧靜。

心理還未成熟的男人,會潛意識一直臣服於長輩威嚴,甚至拉著妻子一起,被所謂的「孝道」綁架。

要麼毫無底線地「愚孝」;

要麼雙手一攤,任兩個女人斗得「頭破血流」。

輕則家宅不寧,重則妻離子散。

成熟的男人,結婚之後是懂得要與原生家庭做一次切割的。

彼此互相尊重,互不干涉。

而當問題出現時,也會提前干預,避免事態惡化。

把小家的利益排在大家庭之前,這才是婚姻生活幸福的開始。

來源:全景視覺

婆媳關係,絕不是媳婦一個人該背負的高山。

它是婆婆、兒子、媳婦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
如果婆婆思想陳舊,習慣刁難,兒子就不能肆意縱容,不然妻子常年委屈自抑,後果很嚴重;

如果遇上兒子不作為,總是把妻子當外人,那麼妻子就得靠自己爭取,定好底線,勇敢反擊。

拋開婆婆、媳婦的角色不說,人與人的關係,其實都是相互的。

你貼心我,我也貼心你。

如果實在難以相處,那也不必強行親昵,做好分內的事情就行,其餘順其自然。

這樣一想,破解「婆媳矛盾」也沒有多複雜,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:

要麼,保持邊界感;

婆婆與媳婦,能處就處,處不好就樹立邊界感。

不該說的話不說,不該做的事不做,清晰彼此的底線,是避免所有麻煩的有效方式。

要麼,保持反抗力;

婆婆與媳婦的關係,有時候就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。

你太弱勢,誰都想踩一腳;你變得強勢,她才有所忌憚。

可以孝敬長輩,但不必完全順從,關鍵的時候,還可以適度反抗,才能堅持自己的底線。

要麼,保持求助力。

婆媳之間的針鋒相對,有時只需要一個中間調解人。

不要讓老公當一個無事人、旁觀者,充分發揮老公的作用,別什麼事都獨自承擔。

婆婆和兒媳,不是敵對者。

只因著對同一個男人的愛,才聚到一起。

應該擰成一股繩,家人之間一團和氣,整個家才能一直往上走。

再者,婆媳都是女性,是一種命運共同體,本不該相互對立,而是應該互相幫助,彼此托舉。

如此,女性的處境才會越來越好。

願每對婆媳,都能彼此尊重,互不難為。

你的婆媳關係相處如何?留言區講述你的故事,跟大家一起討論婆媳相處之道。
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