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今天!立夏第4天「恰逢收日」竟是凶日 4件事「最不能做」:尤其這類人

今日農曆四月初十,正值「風神誕」和「收日」,也是立夏一候螻蟈鳴之時。天一熱、雨一多,地氣開始蒸騰。老話說:「夏不坐木」,這時候濕氣重,坐木頭最傷人,特別是年紀大的人,更得留神。

立夏後濕土當令,雨水連綿,空氣悶熱潮濕。木頭一旦受潮,表干里濕,像「蓄水的海綿」,濕氣貼著坐,冷從腿起,濕進骨縫,不覺間就侵了筋骨,難怪民間常說「濕氣如繩,纏人身骨」。

尤其「收日」又講究收斂藏氣,這天天地之氣易滯不通。古人云:「春生夏長,氣有節序」,此時不宜貪涼納濕。中老年人若在潮濕處久坐,不僅易腰膝酸痛,還會脾胃悶脹、關節生硬。

出門在外,稍有休息之需,不妨帶個干墊子,有備無患。「濕從下入,病由靜起」,養生講究順天而動。眼下正是雨水頻繁、萬物爭長之際,人也該知時而行,避濕養陽,安度初夏。

Advertisements


二、不能貪涼

今天是四月初十,立夏剛過,氣溫眼看著一節節往上走。熱浪撲面,很多人忍不住空調一開、冰飲就上,可老話說得明白:「貪涼一時爽,濕寒繞身旁」,特別這「收日」,更該收心養氣。

立夏一候,螻蟈初鳴,天地交泰,濕熱漸起,體內陽氣本該順勢舒展。若此時圖一時清涼,不知不覺中就把陽氣逼退,古人講「陽強則壽,陰盛易病」,夏初尤須護陽為先。

尤其中老年人,陽虛本就易寒濕侵體,冷風直吹、冰食入口,脾胃先受其苦。民間有句俗語:「春夏養陽不貪涼,體健氣足少病殃」,道理雖老,卻是經驗積攢的真金。

Advertisements

眼下濕熱交織,室內溫度穩在26度左右最適宜,肩頸腹部別露風。多喝溫水,吃點山藥、冬瓜、小米粥這類清補之品,不僅健脾利濕,更能順應節氣,讓身體平安度夏。


Advertisements

三、不能熬夜

今逢四月初十,既是「風神誕」,又值「收日」,天象轉熱、濕氣上浮,人體新陳代謝也隨之加快。古人云:「夏三月,夜卧早起」,順應自然作息,方能養陽護身。

這「收日」原本就帶著收斂之意,適合靜養不宜妄動。若貪玩晚睡,擾亂生理節律,不但耗神,還易讓濕氣趁虛而入,尤其是關節不好的老人,「濕重則痹」恐怕難免。

此時節雷雨頻頻,晝長夜短,是陽氣升發之機。「不眠不休,傷及肝膽」,若能子時之前安睡,正是攝養陽氣的好時機,身體也會順勢強健,精神清爽。

適當喝些清茶如茉莉、荷葉,既能化濕解熱,又助寧心安神。「起居有常,精神乃定」,順節而行、早睡早起,才是真正把握住了立夏養生的關鍵所在。


Advertisements

四、不能吃寒冷油膩食物

今日四月初十,正值「風神誕」「收日」雙重時節,濕熱夾雜,氣候多變。民間有句老話:「收日忌躁動」,這天講究內斂清和,飲食更要順天應節,莫亂入口。

立夏前後,肝氣旺盛,是調養肝臟的好時機。此時若貪嘴重油厚味,便是「火上添油」,肝臟受困,脾胃跟著吃苦。老年人更要「飯宜淡,食宜溫」,飲食得當才無病。

眼下雖已入夏,但陽氣尚未定型,若是此刻猛吃冷飲、生冷瓜果,不但寒氣直擊脾胃,還會損傷陽氣。古人講「寒從口入」,傷了脾陽,整個人就沒了底氣。

所以這幾天,冰棍兒、雪糕還是收一收吧。多吃點山藥、綠豆、小米粥,既養肝又健脾。所謂「食不過飽,寒不過多」,順節養生,便是最好的長久之計。


總結:今日農曆四月十二是「風神的誕辰日」,也是習俗中「收日」,正值立夏時節裡,有空沒空,再次提醒牢記:最不能做的4件事,別犯忌諱,別忘了告訴家人,老傳統莫忘!
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